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8月份适合旅游的城市大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8月份适合旅游的城市大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如题和很多答主所说,中国很多城市适合上大学、就业和生活,像武汉、西安和青岛等地都是经济及生活环境十分不错的选择。但要单纯从上大学这个维度来考量,真正要推荐的城市是北京。
没错,就是帝都,没有之一。
教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中,北京一共有91所大学,其中本科学校66所,专科学校25所。除了全国文明的双子星北大和清华以外,北京还有很多知名学府,据了解在全国百强大学排行榜中北京市就占据了其中的五分之一共20所,教育***之丰厚不必多说。更可贵的是,这些高等学府的教育***是可以横向流通的,只要你有学生证想去隔壁或者别的大学听一门其他课程一点问题都没有,你会发现那些名字只在书上见过的教授十分平易近人,像是学院路上就有很多大学都是可以互相选修课程并承认学分。
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还有各样的论坛和讲座,往往在这些论坛上会见到一些国际和国内的文化及学术界名人大牛,这对于学子们是极好的开拓视野及见识的机会。并不是说其他的城市没有这种机会,而是在北京这种机会更多,可以自行选择。
就业、创业***
提到上大学就不得不说就业,这也是众多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个明显的数据是,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中,北京排名世界第一。这些大型企业人力需求量大,工作岗位也多,无论你是在毕业之前的实习还是毕业之后的就业都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对于工作本身而言,北京的工资高、机会多、升职空间大,对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更有利。
如今大学生创业浪潮席卷而来,如果你也有志于开拓一番事业的话,相比其他城市北京更是不二之选。在北京互联网人才高度集中,这个时代并不流行单打独斗,你的室友或是校友们未来都可能是你的合伙人;这里也集中了大量的风投机构,一旦你的项目靠谱,钱一定会主动找上你,ofo就是最鲜明的例子;***扶持与优惠政策更加完善也更加透明,在中关村、望京等遍地的孵化器和创客中心,会为你的项目提供一站式服务。
以下列举部分北京市学府,仅供参考:
北京985高校(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211高校(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写在最后,无论是填志愿、考大学还是选专业,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决胜网希望所有的学子们最终都能考上自己心中的那所大学。
其实随着交通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现在适合上大学的城市不是一个,而是很多。比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有西安、成都、重庆、南京、武汉等教育***超丰富的二线城市。
选择就读城市你要考虑以下几点:
1.距离:选择大学时,你要考虑到大学离家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你会感受到生活气候、习惯的很大改变。
2.发展:根据我的经验,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部分有两个选择,一是回家发展,另一个是在你上大学的城市发展。所以,在一个有潜力的城市上学,对自己未来发展也有好处。
3.父母:出门求学,最关心的人莫过于父母,他们同时有很多经验和***。父母给你的建议你不光是要听,而且一定要放在心上。
自认为那些高校 比较多但是生活成本又不是特别高的城市比较适合读书,但是像北京、上海、香港这样的城市不适合读书.
按照这样 的逻辑,像如下的几个城市就比较适合读书: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重庆、长沙、辽宁、厦门、宁波、青岛、大连.
之所以觉得这些城市比较适合读书,是因为如下几方面原因:
1、高校多,氛围浓厚.
像南京、武汉、西安这样的城市,高校特别的多,大学生也特别的多,这么多高校在一座城市也不至于比较孤单,各个高校之间可以方便 的进行交流,各个高校的学生之间也可以方便的进行交流;因为高校比较多,所以招聘会比较多,关于大学的各种专业的专业书籍也比较多,而且经常是各种研究所也比较多,学术氛围还是比较浓厚的.
2、设施齐全;
这些城市的各种设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齐全的,大城市该有的它们都有.
3、生活成本不是特别高.
这样 的城市学习的话,生活成本也不是特别的高,像西安的一些高校周围都是有一些城中村,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旅馆、餐馆、小卖部等等,大学生经常去这些地方消费,生活成本也不会太高.
我比较推荐的是南京和武汉,其次是西安、长沙和成都。
大家可以明显的看到,我在推荐的这几个城市里北上广一个也没有,你也许会问为什么?
我认为一个适合上大学的城市应该是环境优美、生活节奏相对没有那么快、名校聚集、有文化历史的且比较发达的城市。
先来介绍一下这五个城市的985、211学校分布情况:(有的高校既是985也是211)
南京市有2所985,8所211
武汉市有2所985,7所211
西安市有3所985,8所211
成都市有2所985,5所211
长沙市有3所985,4所211
以南京为例,介绍一下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是江苏的省会,地理位置优越,是东部地区重要的的综合服务交通枢纽,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南京坐拥众多名校 ,其中985、211: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二者都是综合); 211院校:河海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都是理工类),南京师范大学 (师范) ,南京农业大学 (农林) ,中国药科大学 (医学)。学校专攻不同,涵盖各个方面,是做学术的好地方,非常适合在这上大学。
另外南京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节奏没有北上广那么快,非常适合定居。
南京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2014举办了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它的名字已经走向世界,它的未来不可估量。
另外武汉也是如此,这五个城市每一个都很适合在里面上大学。
首先要明白我们上大学是在挑大学,而不是挑城市。好城市也有破大学,一些我们看不上眼的城市也有好大学。要找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要找自己喜欢的城市。如果只是找城市那岂不成乎舍本逐末了吗?至于说将来要在哪个城市发展,是要靠自己的本事的,这些本事在大学中学。学好了本事才有在你喜欢的城市中安身立命的资本。况且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不一定是本科毕业就就业,以后还要读硕读博。这都需要一个好大学来做支撑,而不是需要一个好城市如何如何。各位学子,万不可为浮云遮蔽目光,迷失于某城市的彩幻霓虹里啊!
重点大学,我在这就主要说985211高校了,对于行业知名非985211高校就不说了。
最多重点大学城市只可能是北京,毫无疑问。
截至2016年,北京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其中包括8所985211高校,除985211高校之外18所211高校。
985211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非985为211大学分别是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学校296所(包括民办成人高校1所)。
第一名 北京------中国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118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古老的帝都,北京的建设从来都是全国的重中之重,并且从未停止过。北京对于每一个尚未来过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富有***色彩的地方。
北京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将不同元素综合在一块儿,然后再用不同方式消化掉,可以让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不被排斥。
到北京上学、到北京工作是许多京城外的学生梦寐以求和引以自豪的事情。但近几年北京高校非北京生源留京指标都控制在10%左右。
第二名 上海-------华东第一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96所)
上海是个风情万种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生活是愉快的,好像永远有地方可供消遣,而且总是那么起劲地推陈出新。
上海缺乏自然***:没有煤矿,没有铁矿,不产石油,不产木材,连盖房筑路的砂石都靠“进口”,市民每天吃的粮、油、菜、肉也大量靠兄弟省市供应。
但是上海有丰富的文化***。人们常说,了解中国三千年的历史看西安,了解中国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了解近百年的中国历史看上海。
上海城市文化既有海纳百川 、兼容并蓄的气派,也有过分精明的小家子气,从不同侧面看上海或上海人,自然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和结论,褒贬也会不一样。
在上海到处可见的拔地高楼、纵横交错的高架桥让你感受到了现代都市的洋气繁华。再看上海的经济,无论是街头迎面扑来的时尚气息,到处可见的国际品牌专卖,以及落户上海的各种跨国资本都在说明,在新的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在恢复往日亚洲经济、金融中心的地位,新的亚洲经济中心非上海莫属。
上海高校林立,其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加上这几年扩招,本科生满地都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千万考生心中的圣地。
第三名 西安------西北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86所)
西安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在重大尖端技术、高效技术方面创造出许多全国第一,是国家航天、航空、兵器等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国防科技产业在国内城市中最具竞争力。
说到历史,西安人笑了。看中国历史,肯定要看西安。历史赋予了这个城市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是一个文化味道很浓的都市。而且,就在今天,西安同样有惹眼的文化氛围。
没有哪个城市像西安,现代与古代、崭新与破败、发展与滞后,交错得那样紧密,对比得那样鲜明。左边是豪华商场,右边可能就是断墙旧垣。这古老的都城还有着更为广阔的胸襟,它在发扬文化的同时也在迎接着工业时代乃至电子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老城区楼房的装修、新城区建筑的规划完全地吸收了新兴城市的特色,也保留了古代建筑的风格。交错的道路、镶嵌的草坪和高楼大厦熠熠的光完全体现了大城市的魅力。
西安交大、西北工大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这个城市众多高校的佼佼者。
第四名 广州------华南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84所)
广州是广东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华南地区著名的旅游城市。这是一座自由的城市,也是一座环境最宽松的城市。广州是一个值得求学者认真考虑的城市,广州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他张开怀抱迎接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层次的求学者与求职者,只要你是一个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并付诸努力的人,广州都会有相应的机会留给你。
关于广州的好处,好多人在说,广州不像北京冬天太冷,夏天太热,春天还会有沙尘暴;不像在上海外地人永远都是“阿拉乡下人”;也不会像深圳,纯粹的水泥森林,没有历史,没有温情。
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是这个城市高校中耀眼的明星。
第五名 天津------华北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62所)
天津意为天子渡过的地方,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唐中叶以后,天津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在直沽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从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到2004年,天津建城已有600周年。
860年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后,西方列强纷纷在天津设立租界,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开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基地。由天津开始的军事近代化,以及铁路、电报、电话、邮政、***矿、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设,均开全国之先河,天津成为当时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作为直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商贸中心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港口优势不断增强,对外交往进一步扩大。进入新世纪,天津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勇于开拓、奋发图强,努力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是这个城市的双子星座。
第六名 武汉------华中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61所)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中国大陆七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代末期、国民***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故武汉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高等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此外,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武汉也是中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是闻名全国的高等学府。
第七名 重庆------西南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56所)
重庆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重庆历史悠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享誉中外。因为重庆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多雾,故又有雾都、山城的别名。
学术界认为,光绪十八年(1888年)川东兵备道在重庆巴县设立洋务学堂,为四川近代高等教育之始。**战争时期,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哈工大,交通大学等几十所重量级高校迁到重庆,一时间,重庆人文荟萃,成为中国文化教育中心。虽然重庆过去很长时间被划入四川管辖,但作为四川省内第一大的城市,重庆拥有一批现代化大规模企业,集中了全国一批优秀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发展了一批有为的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大有潜力,目前,重庆仍然集中了西南地区最多的高校,不乏全国知名大学。
重庆大学和西南大学是这个城市最重要的两个大学
第八名 南京------华东第二高教中心
(拥有高等院校54所)
南京虽然没有什么耀眼的特点,但是有着显著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文化。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历史的厚重,使南京很有深度。这是一个很大气的城市,没有什么锋芒毕露。沉重的历史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事情,比如怎样生活和工作。有深度的人,隐于这个城市。
南京高等教育***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之一。凭借雄厚的基础和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南京牌”高校重新崛起,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南京是全国四大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高教、科研基地,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南京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院校很多都具有全国的影响力,在就业、考研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各省的高校***配置是否公平、中国普通高校发展情况总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普通高校越办越多吗?中国哪个省份高校最多?去哪个省份上学更容易考上211、985等学校?南方周末网根据教育部等权威部门的数据整理和统计,为你揭秘2014年中国普通高校情况。
2014年普通高校增速下降,民办普通高校占比逐年增加
截至2014年7月9日,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比2013年增加48所,增长率为2.18%,比2013年下降0.63个百分点。其中,2014年民办普通高校444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9.77%,自2010年以来,呈逐年增加趋势。
2010-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增长趋势 备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包括民办普通高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小虎/图)
2014年普通高校江苏134所居首,***仅6所 以各省拥有的高校数为指标,江苏有134所排在第一,占2246所普通高校总数的5.***%,山东和广东分列第二第三,分别有130所和125所。全国各省市拥有高校超过100所的共有8个,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湖南、安徽、辽宁和河北。最少的是***,仅有6所学校,占比0.27%。
2014年全国各省市普通高校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11、985高校占比北京均第一 全国共有112所“211”学校,分布在31个省市。从各省市拥有的211高校数量看,北京有24所居首位,江苏11所和上海9所分别排在第二、第三位。
39所“985”高校,仅分布在18个省市。排在前四位的是,北京8所,上海4所,陕西和湖南均3所。
全国各省市211、985高校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以“211”高校占当地高校数量的比例为指标,北京有84所普通高校,其中24所211高校,占比达28.57%,***仅六所学校,但***大学为211学校,占比为16.67%,上海66所高校中有9所211学校,占比13.64%排在第三。
以“985”高校占当地高校数量的比例为指标,北京共有8所“985”高校,占该市普通高校数量的9.52%;上海有4所,占比6.06%排在第二。
要说哪几个省份的大学量最多,应看大学校的数量、大学生的数量和名牌大学的数量。不算直辖市,不包括军事系列的,我认为前三是江苏、湖北和陕西。
国家211大学较多的省份是:江苏(11所)、湖北(7所)、陕西(7所)、四川(5所)广东(4所)、黑龙江(4所)、辽宁(4所)、湖南(3所)、山东(3所)、安微(3所)、吉林(3所)
以上都不包括军事系统和直辖市的大学。
第一名:北京(91所)
推荐学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林业大学等
第二名:广州(82所)
推荐学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等。
第三名:武汉(80所)
推荐学校: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
第四名:上海(67所)
推荐学校: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
第五名:西安(63所)
推荐学校: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并列第五名:重庆(63所)
推荐学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
第七名:长沙(57所)
推荐学校: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
第八名:天津(56所)
推荐学校: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
并列第八名:成都(56所)
推荐学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
第十名:郑州(55所)
推荐学校: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铁道警察学院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8月份适合旅游的城市大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8月份适合旅游的城市大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lss.com/post/103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