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辽源旅游美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辽源旅游美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东辽黑猪
东辽黑猪,吉林省东辽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东辽县是著名的黑猪养殖之乡,是国家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因其境内山崇丘缓,森林茂密、禽兽群集,清朝时期曾被***封为“盛京围场”。由于黑猪主要生长在东辽县东辽河流域,民间为了区别其它猪种,就以东辽黑猪称之。东辽黑猪肉的感观特征是肌肉有光泽、瘦肉纤维匀称、脂肪连成织网状、有理石条纹、吸水力强。肉质鲜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2、龙泉春酒
吉林省辽源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泉春酒有东北“甘冽”高度酒高而不暴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低度酒低而不淡、醇厚丰满的个性特点。以无色清亮、窖香浓郁,香味协调,绵甜甘冽、尾净余长、回味怡畅的特色著称于世。
3、凌镇有机大米
凌镇村生产的有机大米口感润滑,清香醇厚,质量优质。
4、东丰梅花鹿
该鹿体型较小,体躯较短。成年公鹿体高、体长、体重(平均数)分别为98厘米.92厘米.100千克。成年母鹿体高、体长、体重(平均数)分别为80厘米.85厘米.62千克。
5、辽源蘑菇
辽源蘑菇是吉林辽源地区的特产之一,辽源蘑菇种类繁多。有榛蘑、松伞、粘蘑、柳秃子、杨树蘑、草蘑、白蘑、雷窝、猴腿、地茸等种类。在春末夏初、秋季雨后为生长旺盛季节。
6、鹿花盘
鹿花盘是锯茸后骨化的次年春季自然脱落的残角。
以下是能带走的辽源特产小吃推荐:
1. 辽源葱油饼:葱油饼是辽源市的传统小吃,口感酥脆,香味扑鼻。可以买一些打包带走,回家后可以放到烤箱或者微波炉中加热,味道依然美味。
2. 辽源酸菜:辽源酸菜是当地的特产,口感爽脆,酸味十足。可以买一些装在密封的罐子里带回家,可以放在冰箱中保存,可以用来烹饪各种美食,非常美味。
3. 辽源豆腐干:辽源豆腐干口感鲜美,营养丰富,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可以买一些打包带走,回家后可以用来烹饪各种美食,也可以当零食品尝,非常好吃。
4. 辽源铁板烧糕:铁板烧糕是辽源市的一种传统小吃,口感软糯,甜味浓郁。可以买一些打包带走,回家后可以放到微波炉中加热,味道依然美味。
5. 辽源蓝莓干:辽源市是吉林省主要的蓝莓产地,这里的蓝莓干非常有名。可以买一些装在密封的袋子里带回家,可以当做零食品尝,也可以加入麦片或者牛奶中食用,非常健康。
希望以上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购物愉快!
承蒙邀请,关东人家菜系以东北家常菜为主,追求真材实料,原汁原味,实惠实在,主副食在一个小铁锅里炖。“一锅出”系列已风靡全城,民间瓦罐煨汤、五花酸菜卷、关东鹿脯、关东蒸饺、粘豆包、小窝头……几百年来,关东人的饮食习惯、饮***品在这里汇萃、发展。 吉林辽源作为关东地区东北菜的发祥地之,都有很多独特的知名美食,说出来,全国人民都能耳熟能详,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好好讲下吉林辽源都有哪些知名的特色美食吧!
1、关东蒸饺
饺子一般只是用猪牛羊肉和蔬菜作馅的传统小吃。但现在不光连鸡、鸭、鱼肉、蛋、海味、山珍、鲜蔬、干菜、果品等都可以作馅。但凡是好吃又富有营养的材料通通都可以作馅。
2、酸菜五花肉卷
对于辽源人来说,冬天是离不了酸菜的。东北酸菜是用当年新收的大***,经过日晒后渍制而成的,搭配各种肉类食材,是当地人最喜爱的美味。酸菜卷五花肉就是当地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
3、灶糖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即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瓜(也有人叫灶糖),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4、粘豆包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砍柴等。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5、白肉血肠
白肉酸菜血肠是满族传统食品,普遍为各族人民所喜爱。又是城乡居民杀年猪之后,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其全称应该是“酸菜炖白肉血肠”。
6、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东北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在东北许多地方常年开设杀猪菜,形成东北饮食一大特色。过去,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血斩成大块煮熟后切成大片放进锅里,然后边煮边往里面放酸菜,加水和调料制作而成。
7、关东鹿脯
鹿脯意为鹿肉干,是一种经过了粗加工的肉制食品,而不是新鲜的鹿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辽源旅游美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辽源旅游美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lss.com/post/7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