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民族旅游美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民族旅游美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五个自治区文化饮食节日服饰,藏族服饰特点就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藏族的传统美食主要有粑粑,青稞酒,酥油茶,等等,蒙古族服饰,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4个主要部分,内蒙主要吃烤全羊,新疆***尔族服饰,头上小方帽叫花帽,也是维族美的标志之一,传统主要美食有饼,大盘鸡,烤羊肉串,手抓饭,等,***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男人多戴白色,棕色无沿小圆帽,妇女多盖头巾,主要美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牛肉汤,绿豆皮等,壮族服饰一般用自织士布制成,穿绣花鞋,披绣花垫肩,壮族主要美食有马脚杆,鱼生片,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壮元柴粑等,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大,简单说说。
很多人认为古代游牧民族一天三顿都是烤羊肉,这是很大的误解。
其实无论牛、羊还是马,对于游牧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没有冰箱,蒙古人又缺乏腌制的香料和盐,杀了牲口以后就要很快吃掉,或者做成干肉。
但干肉很难吃,基本只是维持基本生存用的。
其实,平时游牧民族主要的食物是奶和各种五花八门的肉。
游牧民族通过牛奶羊奶,制作各种奶制品。
游牧民族的奶制品花样很多:奶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酸奶、马奶酒等。
这些奶制品的热量也高,是很好的充饥食物。
至于吃肉,大部分不是自己养殖的,而来自于***。
大草原上,野兔、野羊、野猪还是很多的,另外还有很多老鼠。
湖里和河里,还有不少鱼。
其实,新中国建立的时候,内蒙古草原上还有高达200万只黄羊,只是现在绝迹了而已。
游牧民族除了放牧以外,男人必须也要去打猎,这是食物的重要来源。
而养殖的牛、羊不到粮食短缺时,是不会杀了吃肉的。
至于马和狗,是游牧民族的好伙伴,是不能杀掉吃肉的。
古代的蒙古人一天吃两顿,早晚各一顿,以肉食和奶食为主。
这也是蒙古大军为什么能够长距离行军的原因!他们可以吃干肉和马奶为生,也符合他们的民族习惯。
自然,蒙古人也是吃粮食的。
早在汉代,大汉铁骑攻破匈奴人的时候,就发现匈奴有不少粮仓,里面都死小米。
这些小米,主要来自于和中原的粮食贸易。
对于中原来说,小米其实并不值钱,可以用粮食换取游牧民族珍贵的毛皮和宝石。
蒙古人有了小米以后,就多了吃粥的习惯。
一天两顿中,早饭往往就是喝点粥,坚持过一天,晚上才正儿八经吃顿饭,有时候会有肉。
这样就更节省牲口,也不用每天拼死去打猎了。
说通俗点,游牧民族的肉食,主要来自***,吃的并不算多。
相对来说,奶制品则是每天都要吃的。
以上肉奶,会搭配小米等粮食,这就是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了。
自然,他们也会吃点蔬菜,但都是搭配作用,就像我们的小菜,比如:蒙古韭、沙葱、沙芥、草黄麻、香叶芹葱头、水车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产绿色植物。
可以看到,游牧民族吃饭肉奶太多,维生素缺乏,从今天角度来说就是非常不健康。
这也是游牧民族,平均寿命短的重要原因。
不过,他们吃饭很豪爽的。
《北虏风俗》一书中有如下记载:蒙古人吃肉“皆半熟,以未熟者耐饥,且养人也。肉之汁即以煮粥,又以烹茶,茶肉味相反,彼亦不忌也。……食肉不用筷,手持肉一大片,半入口中,余以刀切断而食之。用刀之巧与汉民之用筷无异也。蒙古人食兽肉,饮羊酪,其量之多实可骇,一餐羊数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昼夜食羊一只。又能绝食者数日不见饥色,一旦就食,则一人兼数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只是为常例。”
有网友问: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主要吃什么?一天三顿都是肉吗? 这个问题,我就比较在行了,因为我姥爷的2个兄弟,一直到现在还在内蒙古放牧。
现在当然饮食非常丰富了,在更早物资贫瘠的时候,生活还比较原始。但是,有一点是需要知道的,游牧人从来都不是以肉类为主食的,牧羊人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吃手抓肉。
就是蒙古牧民也很少杀羊吃,只有重要节日和贵宾来了,才会杀羊吃。一般来说在新巴尔虎旗,需要20亩地,才能养一只羊,而一个牧民家庭有300-400只羊才能,相对富裕的养活全家,这样1户牧民就需要6000-8000亩草场。
但是一场严重的大雪,或者一场严重的口蹄疫,都有可能让一个游牧人瞬间变成乞丐。维持一定的羊群数量,非常重要。也许一个冬天过去了,就会冻死一半的羊。如果吃肉,也会注意是杀无法生育的母羊,过多的公羊,或者是无法熬过冬天的弱羊。
但是,轻易不会去杀羊吃,游牧人主要依靠乳制品和粮食为主食。不要以为蒙古草原深处,就没有种植庄稼,只是规模不大而已。
如果每天吃羊,全家人一年就要吃掉100只羊,所以要吃利息,也就是乳制品,不能吃本金,也就是过度杀羊吃肉。冬季吃冻死的羊就可以了,春天羊太廋,夏天羊在上膘,秋天又要收集过冬的草料。
同时,游牧人还需要更多的羊毛,搓绳子,编织,还有缝补帐篷,还有贩卖换成现金,以及使用羊毛和活羊交税。
清代赵翼编写的《檐曝杂记》记载: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穷夷,但逢节杀一羊而已。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游牧民族似乎顿顿都能吃上肉,很多人甚至认为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吊打农耕民族,就是因为能天天吃肉,因此获得了体力上的优势。
但是历史的真相往往让人意外,游牧民族的普通牧民吃肉实际上并不比农民多,肉对于他们依然是奢侈品,是难以享受的美味。能大快朵颐的,只有上层的那一小撮部落贵族。对于大部分牧民来说,他们的主要食物不是肉,而是奶。
清代赵翼编写的《檐曝杂记》中记载:“食酪,蒙古之俗,膻肉酪浆,然皆不能食肉也。余在木兰,中有蒙古兵能汉语者,询之,谓:“食肉惟王公台吉能之,我等穷夷,但逢节杀一羊而已。””可见,羊在牧民中的地位跟猪在农民中一样,都是过节才能享用的珍品。
(羊肉对于牧民来说极为奢侈)
在中原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常常会记录俘获了多少只羊,这些羊往往会被当做劳军的食物犒赏军士。但实际上,游牧民族带着这些羊大部分并非是用来杀掉吃肉,而是吃他们产下的奶。
(奶制品才是游牧民族饮食的主流)
直到今日,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牲畜出栏率依然仅为28%,这意味着每100只样每年可以利用的数量是28只,这还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今天各种饲料、疫苗、兽医层出不穷,也只能达到这个结果。而古代游牧民族的出栏率可能连今天的一半都不如,如果按出栏率15%计算,就算拥有数百只羊的家庭也很难顿顿吃肉,重要的是,当时储存条件落后,草率杀羊后往往难以保存肉食,因此,杀羊吃肉对于牧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这还只是收成好的时候,如果碰上灾年,牧草大量枯萎,羊群就会大量死亡,到时牧民就会沦为食不果腹的境地,游牧民族对灾害的抵抗力,实际上比农耕民族还弱。当年唐朝与突厥同时遭遇罕见的灾害,双方都收成减产,突厥因此元气大伤,数年缓不过劲,而唐朝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并集结大军,一举消灭了马瘦羊少的突厥人。
一旦遇到灾害,牛羊大批死亡,牧民们甚至要靠捕捉老鼠、鱼和各种小动物为食,比如成吉思汗小时候就靠捕捉小动物为生,其为了一条鱼杀死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
通过种种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在古代世界,吃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极为奢侈的事,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吃肉终归是达官显贵们的特权罢了。肉食在中国的普及,还要等到80年代以后,我们应该无比庆幸,我们生在了一个物质最为丰富的时代,我们终于能天天吃上肉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民族旅游美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民族旅游美食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lss.com/post/7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