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西和安徽连线旅游城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江西和安徽连线旅游城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安徽人始终不忘尊称江西一声“老表”可见两个兄弟省份曾一度是难兄难弟。同为中部省份,在国家改革开放优先发展沿海省份之时安徽和江西同为祖国奉献,成为***,人口流出“牺牲品”江西至安徽正在修建一条沿途美翻天的高铁——昌景黄高铁。昌景黄高铁顾名思义沿途将经过南昌、景德镇、黄山。这条铁路的修建将解决余干无客运铁路历史,对于皖赣两省的经济合作有重大意义。昌景黄高铁的修建将极大的带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各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对于沿线城市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在华东六省一市(分别是江苏省、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上海市、安徽省和江西省)中安徽和江西在经济上从来都是垫底。安徽省因为人口多于江西省,因此在经济总量上多于江西;同样的原因安徽的合肥市GDP也多于江西南昌市,但人均方面安徽和江西又是什么情况呢?
安徽省2017年经济总量为27518亿元(实际增速约为8.5%),百度上查询人口约为6200万(以下均是百度查询的人口),人均GDP约为44383元; 2017年江西省GDP约为20818亿元(实际增速约为8.9%),
人口约为4600万,人均经济总量为45256元。 华东六省一市中最后两名排序是安徽 > 江西,但在人均GDP上却是江西 > 安徽。当然、差距不大,仍然是旗鼓相当,难得的难兄难弟。
可见安徽和江西都正在抢抓中部崛起大机遇。那么谁的发展前景更好呢?个人觉得安徽要更胜一筹。
因为在中部崛起中,安徽多市已经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更是荣升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制造突飞猛进,可见国家对于安徽寄托的厚望之高。安徽将承东启西的带动作用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优与江西。
高铁时代安徽以合肥为中心的米字型也依然让安徽成为最大的赢家。
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中安徽更是整个省份纳入其中,未来的“长三角”是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城市群。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2015年房价上涨冠军是深圳,2016年是合肥,我们暂不讨论房价的利和弊端,但就吸引力和关注度而言安徽尤其合肥地位上升可见是最显著的城市。
我们知道中部崛起中,武汉被规定为国家中心城市,合肥是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安徽不仅仅是融入长三角发展,更是在科技制造和研发上鼓足了干劲,敢于创新,弯道超车之势。而相对于江西则在强大的武汉都市圈和长沙等光辉下夹缝中生存。
同时安徽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峰奇岭俊,以山地丘陵为主。可见安徽更有广阔的平原适合城市发展,而皖南更是具备国际影响力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带,随着与武汉,杭州高铁等打通区域联动性将更强,皖北与中原经济相领随着与中原经济圈,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的区域联动,广阔的平原和人口优势也是不可小看的。
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具有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
地貌上属江南丘陵的主要组成部分。省境东、西、南三面环山,中部丘陵和河谷平原交错分布,北部则为鄱阳湖湖积、冲积平原。鄱阳湖平原与两湖平原同为长江中下游的陷落低地,由长江和省内五大河流泥沙沉积而成,北狭南宽,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地表主要覆盖红土及河流冲积物,红土已被切割,略呈波状起伏。湖滨地区还广泛发育有湖田洲地。水网稠密,河湾港汊交织,湖泊星罗棋布。
天下大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广东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大家都称为南蛮角落。重庆没有直辖的时候,也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地方,这些年不都发展很好吗?谁敢断定安徽,江西经济就没有迎头赶上,凤凰涅槃重生的一天呢!祝江西和安徽明天会更好
就目前发展程度而言,两省各有特色,最近几年的一个变局是,安徽加入了长三角,成为长三角正式一员,而江西与湖北、湖南,组成了中三角城市群,那么究竟是背靠大树的安徽潜力更大,还是另立山头的江西发展更快呢?且看我分析:
1:安徽省的皖江城市带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该城市带以合肥为中心,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山东、安徽七省一市,这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消费潜力巨大。
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江西省的经济核心区,鄱阳湖是长江重要的调蓄胡泊,年均入江水量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使得鄱阳湖每年的生态价值超过3000亿元,这种隐性的价值,非安徽所能比。
3:区位优势,安徽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同时安徽是长三角城市群与内地的结合部,所以,安徽对接了很多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江西是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在于,江西南北方向的高铁还未完全修通,而安徽的高铁网络已经非常成熟。所以,从区位优势来讲,江西占尽了地理优势,却输在了交通优势!
4:我曾经五次泛舟鄱阳湖之上,从九江星子县乘船出发,感叹江西的生态环境,美景宜人,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怎么协同,这是江西省面临的最大问题,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而安徽省的生态环境,显然不如江西省,从而导致两省的发展战略目标存在巨大差异。
5:如果单纯以经济价值来衡量发展前景,这明显是不科学的,但是结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江西今后的发展潜力会更大,毕竟等待南昌到深圳的高铁通车,江西的生态环境优势,会吸引更多投资商,前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所以说,从长远角度来看,我更看好江西的经济模式,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共存模式!
工业化时期,江西和安徽都是比较尴尬的省份,由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不东不西的尴尬位置,国家开发东部沿海,将皖赣两省划入中部。国家开发中西部,安徽又被划入东部,江西则依然留在中部,享受到了一定的政策便利。
改革开放前夕,安徽经济和江西相差不大,真正拉开距离的是从2006年开始,安徽逐渐把江西甩在身后,且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高铁时代来临,江西和安徽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从2017年开始,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江西显然已经开始发力。
但是,相比于安徽,江西实在缺乏亮点。无论是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还是决定经济发展前景的科技实力,和安徽相比,江西,都不占据优势。
地理位置,安徽可以东承西联,加上大部分地区都被划入长三角,不仅能够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能向西部辐射。
从2008年,安徽建成第一条高速铁路开始至2017年底,安徽已经拥有合宁、合武、京沪、京福、宁安、郑徐和杭黄高铁线路,江西至今只有一条沪昆高铁通车运营。而安徽除了已经通车运营的线路,已经开建和即将开建的高铁线路数量,也远远多于江西。
决定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平,江西和安徽相比,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安徽省会合肥,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世界科技联盟会员城市,我国唯一的科技创新示范试点城市,我国十大科技强市之一,更是我国三大基础科学强市之一。这里,不仅诞生过很多国内第一,也诞生了我国数量最多的世界级科技成果!
2017年,安徽省的经济实际增速虽然比江西低0.4%,但是名义增速却高于江西,而名义增才是真正能够反应经济发展的指标性数据!安徽GDP领先江西近7000亿元。
未来,如果国家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江西的经济发展只会被安徽越拉越大!
江西和安徽同属中部地区省份,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逐渐推进,它们之间谁的发展前景更看好呢?客观而言,由于江西处于山区,其地理环境限制了发展,江西的整体经济要稍逊于安徽。
纵观安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还是可圈可点的。除皖北一些地区发展缓慢外,在皖南马、芜、铜等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两座省会城市南昌和合肥比较起来,综合实力还是合肥要强一些,至少中科大在合肥,让人不能忽视合肥的科教实力。
可能南昌正在满城挖大搞基建,南昌有一种杂乱的感觉,而合肥的及时***及高架桥的建设,为合肥的发展及整体形象提升了一个品质。
安徽地处长三角边缘地带,随着合沪高速铁路的开通,交通将更加方便。
同为中部地区的江西和安徽,江西北不着长三角,南不靠珠三角,地理位置有些尴尬,而安徽有部分城市融入长三角,从接收产业转移的便利度而言,我认为安徽还是稍占优势的,发展前景应更看好!你认为是不是这样呢?
1、地处赣鄱大地的江西素有"吳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是江南的"鱼米之乡",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平原占全省面积的1/3,赣江由南向江经九江江入长江。因三面环山而造成了交通的相对闭塞,经济上长期处于中国中等水平地位。江西人口4592万人,全国第13位。GDP产值20819亿元,居全国16位。人均产值45338元,远低于全国人均产值59819元的水平。全省11个城市,只有南昌、新余、鹰潭三个城市超过全国水平。江西人均收入22031元(居全国15位),同样低于全国人均25***4元的水平。 2、安徽是最靠东的中部省份,面积14万平方公里,平原占全省的30%。域内拥有长江、淮河一江春水向东流。安徽拥有人口7027万人,居全国第8位。GDP产值27519亿元,居全国第13位(都高于江西)。人均产值39162元,显然低于江西的人均产值。安微17个地市中,只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超过全国人均产值水平。安徽人均收入21863元(居全国16位),也同样低于江西。主要原因是皖西与淮河流域(皖北)人口多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影响。随着两省交通条件的巨大改善,华东地区的这两个难兄难弟必将迎来***展的新时代!他们是离海最近的省份…
'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西和安徽连线旅游城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西和安徽连线旅游城市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sslss.com/post/83171.html